“陕西文物探探探”第36期:隋唐长安城圜丘遗址(2)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
【摘要】仪式:冬至凌晨要赶到,所有程序天亮前办完 那么当年皇帝是怎样祀天的?杨姣介绍,在祀天前,皇帝和参祭大臣都要进行四天或多天的斋戒,即独守空房,
仪式:冬至凌晨要赶到,所有程序天亮前办完
那么当年皇帝是怎样祀天的?杨姣介绍,在祀天前,皇帝和参祭大臣都要进行四天或多天的斋戒,即独守空房,不能饮酒,不能亲近女性,不能邪心杂念等。
陈设是指提前为圜丘祀天大典做好有关位次、用乐、祭品摆设等准备工作,是准备环节中的核心;省牲器指的是专门省视、查看以及准备祭祀所用牲器情况的一系列程序;銮驾出宫是指皇帝的金銮驾从皇宫出发,到达圜丘的一套礼节。尽管斋戒时已香汤沐浴过了,皇帝在祭祀前还要认真盥洗。换上特质的祭衣即黼[fǔ]服,由引导官引导进入祀位,北向站立,开始仪式。
开始祀天时,是怎样的情形?杨姣介绍,古人对礼仪是特别讲究的。圜丘最高一层是皇帝祀天的地方,各陛阶之间的台面上会有对应的大臣来祭祀对应的神灵。仪式开始时要举火、奏乐,皇帝升坛后要上香、行三跪九叩礼、献玉帛礼,并向上天进献熟食。在举行这些礼仪时,皇帝的行走举动均要和礼乐相和。最后皇帝还要目睹焚烧祝词版、敬献的玉帛及诸多的祭品。
当“进熟”礼节即将结束时,皇帝已戴上通天冠,穿好绛纱袍,祀官们也穿上朝服。半个多时辰,槌鼓三通,以三严。文武官员们伴随皇帝銮驾还宫。圜丘祀天大典彻底结束。

李春林老师介绍,祀天的时辰比较特别,一般皇帝要在冬至当天凌晨就要赶到圜丘,天亮前所有程序都要办完。为什么天不亮就要过来呢?因为古人认为祀天的目的是要感应天,万籁俱寂时更适合,就要在人们似醒未醒、地上万物都还在沉睡的时候才能更好地跟天对话。
皇帝是主祭,还有陪祭的大臣、仪仗队,以及车马、安全保卫、扈从人员等等,估计应该有万人之多。皇帝在从正南的午陛上去之前要洗手,要脱掉鞋子,冬至那天是很冷的,不穿鞋一是为了表现敬诚,二是不带一点脏东西。穿的衣服、衣服上的图案也很讲究,大臣们要穿什么也都有讲究。
皇帝每登上一层台,周围就有音乐叫“登歌”,甚至还有唱歌的人,文献里面甚至还记载了一些歌词。皇帝一层台、一层台就这么上去,其他陪祭的官员也都各就各位了,仪式就正式开始。这时候,估计音乐也就停了,皇帝要在上面向昊天上帝说话来表达他的心意。
在昊天上帝神位旁边并排放的还有皇帝的祖先神位,后代的皇帝像高祖、太宗,后来也都跟昊天上帝神位一起被祭祀。皇帝办完祀天了,从四层台顶上下来的时候,音乐再次响起又奏又唱。从升坛到降坛,需要持续几个小时。
皇帝在上面跟天对话完之后就要撤馔。撤了之后这些东西就要在燎炉里面烧掉。为了让神仙看到、感受到,要通过音乐、烟气来感召。
在皇帝回宫的路上,一般到明德门那里,街上的鼓乐就开始演奏了,这个场面老百姓是可以看的。日本留学僧圆仁写的文章里边曾记录了和祀天活动有关的场景。祀天回宫之后,皇帝还会论功行赏。因为祀天的场面和花费太大了,所以遭到饥年或灾年就不祭祀了,因为恐怕这时候祭品准备不齐全。
故事:武则天和宦官都曾要求参加,显示了唐代的权力斗争
圜丘祀天时发生过怎样的故事?
李春林老师讲,能参加祀天是一种身份的表达,因为它是国家级的隆重礼仪场合,是由皇帝主导的,估计还有外国使节参加。所以能参加这个,身份就不一样了。
隋代的隋文帝、隋炀帝两位皇帝来过,唐朝总共有19位皇帝来过,再把武则天算上,总共有22个皇帝来过这个地方。皇帝可能不是年年都来,但每次皇帝刚登基一般都要来的,因为登基了要告天,要通过这样的祭祀活动,证明是昊天上帝授权给他了。皇帝每次祀天活动都有官方记录,所以可以确认,除了顺宗继位执政不到一年就去世了没来祀天,还有哀帝被朱温胁迫到河南洛阳去了、朱温想篡权建立后梁根本不让他来祀天之外,别的皇帝都来过。
圜丘遗址是长安城的阳位,按说女性和宦官是不能参加的。但把唐改为周的女皇帝武则天长安二年也来了一次。其实武则天早在当皇后的时候就曾经要求来祀天,因为这个场合很隆重,一般只有皇帝才有祀天的资格,她要显示她的权力,但当时的武则天只是皇后,要求陪祭确实有点出格。皇后一般是要祭祀先蚕坛,但武则天和别的皇后不一样,别的皇后祭祀先蚕一般是命妇陪祭,她却还要让三品大臣也要参加,对权力的欲望就已经表达出来了。
文章来源:《物探与化探》 网址: http://www.wtyht.cn/zonghexinwen/2021/1111/627.html